疫情讓人感到孤獨且憂鬱 專家建議透過視訊分享與關懷

失眠、憂鬱、身心症、專業心理諮詢

一個台中人安全且暖心的避風港,幫助您卸下重擔、迎向輕省自在人生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持續,未見好轉,變種病毒在國際間快速蔓延,台灣也出現院內感染事件,防疫期間,不只生活模式被迫改變,身心也受到影響,根據2020年10月發表於《精神藥物期刊》的研究指出:疫情期間,美國年輕人的孤獨感和物質濫用都呈現增長,80%的受訪者出現「嚴重的憂鬱症狀」。

研究由邁阿密大學學者進行,於2020年4-5月以線上問卷方式,調查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發生前後,焦慮、物質濫用、和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對象為18至35歲的美國人,平均年齡為28歲,共1,008名。

問卷以國際公認的評分系統進行各面向的症狀詢問,如孤獨、焦慮、憂鬱、酗酒等。結果顯示,49%受訪者感到非常孤獨,疫情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及物質濫用整體增長,孤獨感增加65%、憂鬱及焦慮指數各上升64%、62%,而飲酒及藥物使用增加至少40%。

進一步分析發現孤獨與嚴重的心理健康有關聯,61%感到孤獨者呈現中度(45%)至嚴重(17%)的焦慮;比起一般受訪者在各面向的症狀結果上升也較為明顯,如憂鬱、焦慮指數上升78%及76%。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科醫師陳質采說明,在疫情方興未艾且無法預期的時刻,所產生對未來不確定感,容易引發焦慮或憂鬱,但每個人程度會有所不同;會受疾病的知識、生活習慣調適等因素影響。有些人因疫情改變了生活作息,或無法進行戶外活動、減少與朋友的聚會、休閒活動,而感到無所適從。少了人際的聊天互動,不習慣獨處的人更容易感到孤單。

陳質采認為,防疫隔離居家的家庭活動如何安排是一個重要課題,有些孩子較願意以LINE溝通,不用勉強一定要面對面,重要的是增加親子互動與生活的參與感;如果孩子沉迷於網路,可考慮某個時段關掉網路,一起進行某項家庭生活活動。

但她也提醒,要改變孩子原已習慣但家人不認同的生活並不容易,建議家長多用鼓勵取代批評,提升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認為,在不能出門及有限的空間下,不妨挑戰一些以前不會嚐試的事情,與家人玩桌遊、撲克牌,甚至定點體操、雙人健身等。

她也認為,線上視訊隨著疫情發展或後疫時代,已然成為生活常態,熟悉使用它或增加家庭和家庭間的視訊,也可以在與朋友視訊時,多一些分享與關懷。

葉雅馨說,當我們為家庭凝聚力、社區聯繫感做投資時,也就在提升整個社會因疫情孤立或瓦解的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