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思覺失調病友穩定 奇美醫、奇美博共推「藝術治療」

失眠、憂鬱、身心症、專業心理諮詢

一個台中人安全且暖心的避風港,幫助您卸下重擔、迎向輕省自在人生

近年來一些社會重大案件的報導,常導致思覺失調症被污名化,並讓民眾存有偏見,奇美醫學中心結合奇美博物館,共推藝術治療計畫,透過系列的實作課程,病友穩定心情,找回自信,今天成果發表。

成果展示在奇美博物館舉行,館長郭玲玲、副館長廖婉如,以及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林宏榮等人出席。

市政府衛生局專門委員吳昭慧也應邀與會,她指出,目前台南列管的精神病友有9678人,希望各多給予支持、接納。

該計畫源於奇美精神醫學部的提議,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看見博物館設計的國小藝術修復實作後,主動接洽,討論能否共推可以提供思覺失調症病友學習的治療課程,雙方一拍即合。

從去年9月開始發想、討論,並受到奇美醫學中心院內全人照護計劃的支持,因疫情影響,直至今年7月才真正開始實施,課程共有「藝術修復」、「摺紙創作」、「繪畫」等3大主題,為期半年,共17堂。

奇美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專員林雅琦說,為了增強病友信心,減少其挫折感,課程設計上都有特殊調整,如簡化操作步驟、拉長練習時間等,可以逐步在藝術創作中得到療癒、紓壓。

同時,透過奇美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的引導,讓病友學習情感表達、活化記憶與覺察自我,成功穩定其心情。

張志誠表示,其實舊稱「精神分裂症」的思覺失調,是一種可治療的大腦疾病,除了幻覺、妄想的干擾之外,影響更深遠的是認知功能損傷,負性症狀如動機減弱、情緒表達困難、社交與興趣下降等,成為回歸工作與就學的主要障礙。

張志誠認為藝術治療恰好是個合適的方式,透過非口語的互動,探索自我、增進表達,在治療過程中,慢慢提升病人自尊,重拾回到社會的自信。

奇美博物館長郭玲玲感謝奇美醫院給予博物館服務病友的機會,藝術本是療癒社會的良方,博物館除了提供藝術教育資源,也努力讓藝術融入民眾生活,希望透過藝術陪伴能夠滋養民眾心靈、幫助精神平穩,為家庭及個人帶來幸福力量。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也曾提到,醫院與博物館是奇美留給台灣社會永續存在的禮物,因為擁有強健身體與美好心靈才是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