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星的故事 認識思覺失調症

失眠、憂鬱、身心症、專業心理諮詢

一個台中人安全且暖心的避風港,幫助您卸下重擔、迎向輕省自在人生

2018-12-11 13:45中央社 台北11日電 

小星20歲時常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或有奇怪舉動,同學覺得她「怪怪」,讓小星更害怕、混亂,後來確診思覺失調症。專家說,台灣約10萬名以上病友,社會友善有助他們穩定治療。 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今年在北、中、南舉辦「思覺失調症特展」,台中場近日開展,展出病友「小星」的繪本故事,這也是改編自美國病友的真實故事。 

小星在20歲時有時會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或做出奇怪的舉動,同學們因此對她投以異樣眼光。這樣的狀況讓小星更感到害怕、混亂、困惑,幸好有家人的陪伴,帶她主動就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後,積極穩定接受治療,與症狀和平共處。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受訪時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在台灣約有10萬至12萬名病友。他們的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可能導致幻覺、妄想等症狀,但現今醫療發達,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控制症狀、避免復發。患者只要規則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回歸家庭、社會。 不過,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在2017年的調查,仍有約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對於生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會阻礙社交生活。 

賴德仁說,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不認識及污名,常見情形如稱病友為「怪人」,或看到社會案件就認為精神病友是「不定時炸彈」,讓病友、家屬蒙羞,甚至因擔心被發現服用藥物,而不敢就醫或中斷治療。 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經過治療、功能復健後,可回歸家庭和社會;但賴德仁指出,治療碰到的瓶頸是病人可能會自行減藥、停藥、不規律回診,造成病情不穩定,這非常可惜,病友無法維持功能、好好工作,也會增加家庭照護負擔。 

早期發現、治療也有助病情控制,賴德仁提醒,思覺失調症多在青春期發病,且早期症狀未必會有妄想、幻聽,而是以情緒狀況為主。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情緒出現異狀、性情改變、害怕上學、認為被同學欺負、責罵、晚上睡不著覺等,應積極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可幫助孩子釐清問題。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表示,思覺失調症病友生活在幻覺與妄想等病症下、備感壓力,很需要親友的陪伴,但污名化常阻礙社交生活,讓他們辛苦對抗疾病時感到孤立無援。若有親友為病友,請鼓勵就醫,給予陪伴與支持,這也是協助病友積極治療很重要的一環。 「還想牽著你的手-思覺失調症特展」目前已巡迴南部高捷美麗島站、北部台大醫院展出,得到許多民眾的支持響應。目前正在台中市政府文心樓中庭展出至14日,民眾可免費參觀。 此外,特展也串聯線上展覽,在臉書設「點亮繁星-思覺失調症線上故事展」粉絲專頁,除疾病知識,也分享11篇病友親筆寫下的生命故事,盼大眾理解真正的病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