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13/8/19
運動能有效減少重度憂鬱症患者的憂鬱症狀,無論是單獨或和其他療法(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合併。
由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研究中心精神醫學部發展出,可幫助醫師開立「運動處方」的治療指引,資料中發現,雖說訓練肌力與肌耐力的阻力訓練也有效果,然而,有氧運動仍是重度憂鬱症患者的首選。研究者建議患者每週運動3到5次,每次約45到60分鐘。
強度方面,以有氧運動來說,心跳速率最好達到個人最大體力消耗時,每分鐘心跳最高次數的50到85%,且建議就上下半身進行不同的運動訓練。資料顯示,只進行4周的運動,患者的病情就可能獲得改善。然而,要達到最好的抗憂鬱效果,必須至少持續10到12周。
或許有人會質疑重度憂鬱症患者參與運動的意願。該研究發現,相較於藥物或心理治療的中輟率,運動方案的中輟率僅有15%。研究也討論了增進患者堅持運動的策略,如了解患者喜歡的運動類型,並提供個別的教材和回饋。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劉嘉逸主任表示,在治療憂鬱症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促進腦部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增加,除了藥物之外,就如本研究所說的,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他以自己看門診的經驗為例,如果患者狀況許可,便會鼓勵他們試著去找到自己喜歡的、有興趣的、甚至是有樂趣且可負荷的運動,不管是有氧運動或是無氧運動,只要每周至少三次,且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持續4周以上患者多半會感受到明顯的改善效果,曾有位高社經地位的患者,在鼓勵他持續喜愛的游泳運動之後,不只憂鬱,甚至連失眠、焦慮的症狀也都獲得很大的改善。
不過就如研究中提到的,患者參與運動的意願的確是個問題,因此視狀況採取半強迫或是鼓勵患者家屬從旁協助也都是可以參考的方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認為,運動處方不單適用於憂鬱症的預防,因為在輕、中、重度憂鬱症狀中,都有一項是提不起勁或對事物失去興趣,所以要患者自發性去運動是有難度的,甚至可說是不可能。
因此,必須將運動視同服藥來看待,由親友或身邊的照顧者提醒,甚至像治療一樣的去要求或執行,因為惟有讓患者體會箇中助益,才能漸入佳境。另外,此研究令人振奮的是,就算無法達到研究中的標準,患者一樣能因運動而受惠。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2306#ixzz2dmzfZX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