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好憂鬱 我能做什麼?

失眠、憂鬱、身心症、專業心理諮詢

一個台中人安全且暖心的避風港,幫助您卸下重擔、迎向輕省自在人生

聯合報╱記者郭逸君報導2014/6/22

台灣罹患憂鬱症人口超過百萬人,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如何守護憂鬱症患者,帶領他們走出心房,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黃韋欽說,憂鬱症照顧者是守護憂鬱症患者的一道重要防線,「家人的關心、朋友的同理關懷,將成為憂鬱症患者最重要的精神食糧,高品質的陪伴,將有助於患者盡快走回人生正軌。」

心理憂鬱 常伴隨生理問題

如何判別自己的親友可能患有憂鬱症?黃韋欽表示,「憂鬱症不像感冒,有發燒、流鼻涕等典型症狀,就算是同住屋簷下的家人,有時候也很難辨別,患者究竟是憂鬱症,或只是單純心情不好。」但親人還是可以從旁觀察,如果他的負面情緒維持一個禮拜以上,並影響到日常作息,吃不下也睡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這時就要注意,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

憂鬱症患者除了心理上長時間沉浸在憂鬱情緒中,也會影響到生理健康,伴隨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種心血管疾病,「憂鬱症患者的健康經常每況愈下,整個人都會呈現病懨懨的狀態,沒有生氣。」黃韋欽說。憂鬱症患者經常感受到無助、絕望,甚至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但卻沒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罹患了憂鬱症。

同理心傾聽 準備長期抗戰

如果發現心愛的家人近期的行為舉止疑似罹患憂鬱症,照顧者就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多陪伴,不要急著否定患者的負面情緒,而是要以同理心耐心傾聽,並尋求專業諮詢師、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才能共同擊敗憂鬱症。」黃韋欽說。

除了家人的陪伴外,黃韋欽也鼓勵憂鬱症患者可以求助於張老師、生命線等諮詢專線,「有些事、有些話或許不願意對家人朋友說,就可以尋求這些管道訴說心事,讓情緒壓力鍋慢慢得到宣洩。」董氏基金會也製作了憂鬱症量表,患者可以透過這個量表自我檢視目前的情緒狀態。

不想看精神科 先找心理諮商

部分憂鬱症患者對於看精神科醫師非常排斥,這時照顧者可以先讓憂鬱症患者與心理師做諮商,黃韋欽說,「有些患者的憂鬱症成因,是源自於過去的人生經驗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時就需要由諮商師引領病患,回憶、反思那段傷痛,並藉此得到解放與重生。」

憂鬱症形成原因非常複雜,因應憂鬱症呈現出的不同病症,精神科醫師也會開立精神科藥物處方,協助憂鬱症患者進行治療。一般來說,患者服藥三至六個月,就會有很好的療效。但黃韋欽表示,藥物只是輔助功能,「治療憂鬱症沒辦法速成,不是吃藥就會好,最重要的還是要由家人、朋友做長期陪伴,多給予正面能量,協助患者走出憂鬱,迎向陽光。

▇ 走出憂鬱三步驟

1.三餐正常 睡眠充足

憂鬱症照顧從三餐正常進食開始,黃韋欽說,「許多憂鬱症患者經常食不下嚥,此時照顧者就要多費心思,盡量讓憂鬱症患者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維持生理正常機能。」睡眠品質也很重要,照顧者可以在患者睡覺前,以熱敷臉部、播放輕音樂等,舒緩憂鬱症患者緊繃的神經,讓他可以安心入眠。

2.走出戶外 緩和運動

憂鬱症患者在養足體力後,也可以嘗試走出戶外,做一些快走、打太極、瑜伽等刺激性較低的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保持身體健康,同時也可以使人身心愉悅,對於憂鬱症治療十分有助益。」黃韋欽說。

3.設定目標 參與手作

罹患憂鬱症,並不代表人生就此停擺,黃韋欽表示,患者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目標,「身體狀況允許的話,不妨來一場旅行,釋放壓力。」憂鬱症照顧者也可以安排患者做一些簡單的手作,讓他們從中得到成就感。此外,從事園藝工作也可以讓患者在種植花草的過程中,觀察生命慢慢成長茁壯,藉此領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預防憂鬱症,你應該…

1.睡眠充足

2.三餐正常營養均衡

3.規律運動(騎單車、太極、瑜伽)

4.維持與家人、朋友的親密關係

5.宗教信仰

6.建立健康的生活觀

7.從事休閒活動

資料來源╱桃園療養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韋欽

製表╱記者郭逸君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486&f_SUB_ID=1596&f_ART_ID=520912